客户端下载

弓余评车:促进内循环 推行汽车文化正当时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外部不确定性持续攀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激发内需潜力、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推动文化软实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汽车文化,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与消费文化交汇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展现出其独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促进内循环,推行汽车文化发展,正当其时。

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技术、艺术、情感与个性的综合体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汽车文化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精神追求。从美国的肌肉车文化到德国的高速公路信仰,从日本的改装车潮流到意大利的经典跑车情怀,汽车文化不仅带动了庞大的产业链,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QQ20250826-051134.jpg

当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4亿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消费升级和年轻一代成为主力购车群体,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汽车消费需求迅速崛起。从复古车收藏到性能改装,从越野探险到赛道竞技,从汽车露营到主题展览,汽车文化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文化现象。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若能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内需潜力,还能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北京等限牌城市为例,长期以来的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虽缓解了交通拥堵,但也抑制了部分合理汽车消费需求,尤其是对经典车收藏和个性化用车的限制。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对“老爷车”实行特殊管理制度,如设立“历史车辆”专用牌照,允许其在特定条件下上路行驶,不仅不占常规指标,还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对车龄20年以上、保养良好、具有收藏价值的经典汽车,颁发“老爷车”专用牌照,实行单独管理。这类车辆可限制行驶区域和时段,如仅限周末或节假日使用,车船税可设定为普通车辆的5至10倍,既体现其稀缺性与特殊性,又为政府带来额外财政收入。此举不仅满足汽车爱好者的收藏与展示需求,更能激活二手车市场、维修市场、展览市场等相关产业链,形成“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

此外,汽车改装作为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因政策限制而发展受限。当前,我国对非法改装车打击严厉,导致许多爱好者“望改兴叹”。然而,改装并不等于违法,关键在于规范管理与安全底线。完全可以探索建立“合法改装”制度,允许个人在符合国家安全和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对车辆进行个性化改装,但必须在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严格的安全与排放检测,取得“合法改装认证”后方可上路。政府可制定改装目录,明确可改装项目(如外观、悬挂、排气系统等),并建立全国统一的改装车备案平台,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这不仅能够满足汽车发烧友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带动改装配件制造、专业检测服务、汽车设计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消费蓝海。

QQ20250826-051149.jpg

更进一步,汽车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赛事、娱乐、体验等场景的支撑。当前,我国汽车赛事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普通民众参与度低,汽车娱乐设施也相对匮乏。政策层面应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汽车主题公园、赛道体验中心、越野试驾基地、汽车博物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将其纳入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范畴,给予土地、税收、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例如,可在城市近郊规划“汽车文化产业园”,集赛车比赛、改装展示、驾驶培训、亲子体验、汽车露营于一体,打造“汽车+文旅”融合示范区。同时,支持举办民间汽车赛事、经典车巡游、改装车展等群众性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汽车文化生态,不仅能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消费,还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国际影响力。

当然,推行汽车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确实会带来管理上的新挑战。例如,老爷车上路是否会影响交通效率?改装车如何确保不突破安全底线?汽车赛事如何防范环境污染与噪音扰民?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度设计与技术支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引入智能监管手段、加强行业自律与公众教育,完全可以实现发展与规范的平衡。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老爷车出行进行预约管理;通过车载OBD系统实时监控改装车排放;在赛事举办地设立“环保缓冲区”与“噪音监测点”等。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施策、精细管理,就能让汽车文化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QQ20250826-051214.jpg

更重要的是,汽车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精神问题。它关乎个体自由与创造力的释放,关乎社会多元与包容的培育,关乎国家文化自信的建构。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不应只有冰冷的钢铁与拥堵的街道,更应有对速度与激情的尊重,对历史与经典的敬畏,对个性与梦想的包容。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让汽车从“代步工具”转变为“文化符号”,从“消费品”升华为“情感载体”,不仅能增强国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更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独特的文化活力。

以内循环为战略支点,以汽车文化为破题之举,不仅是应对外部挑战的主动选择,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从一枚“老爷车”车牌的温情落地,到一辆合法改装车的梦想成真,从一场民间赛事的引擎轰鸣,到一座汽车主题公园的欢声笑语,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促进消费、繁荣产业、滋养文化、温暖人心的时代洪流。汽车文化,不应是边缘的小众爱好,而应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不应是管理的负担,而应成为发展的引擎。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制度、务实的行动,迎接中国汽车文化的春天,让每一辆驶过大街小巷的汽车,不只是移动的机器,而是承载着历史、个性与梦想的文化使者——这,正是内循环时代最动人的风景。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