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观察:中国车市 繁荣还是泡沫?
两个月狂上50款新车!最终指向一场必然的行业洗牌。
2025年下半年的中国车市,正以 “现象级内卷” 撕开产业转型的复杂切面:单日 5 款新能源车扎堆上市、扫地机器人企业跨界造车,8-9 月超 50 款新车密集投放,“史上最卷九月” 单月新车破 30 款 —— 这场密度罕见的 “新车竞赛”,既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结果,更是产业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新车井喷绝非偶然,而是政策窗口、业绩压力与产业定位共同催生的必然。
其一,政策红利倒计时成 “推手”: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明年起从全额减免转为减半征收,叠加 “省 + 市 + 区” 三级消费补贴,车企抢搭政策末班车的诉求迫切;
其二,销售目标倒逼 “冲刺”:今年前 8 月仅吉利、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过半年度目标,多数品牌完成率不足 40%,“金九银十” 传统旺季成 “生死线”,新品投放沦为 “以新促销” 的救命稻草;
其三,产业地位引 “资源虹吸”:在房地产低迷、消费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汽车产业成少数正向增长的支柱产业,资本、人才乃至跨界玩家争相涌入,倒逼车企以 “激进上新” 守住生存席位。
火热景象下,三大核心矛盾正加速瓦解车市根基,将行业推向 “危险边缘”。
一是价格体系全面塌陷,利润空间被绞杀: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全谱系价格防线集体失守 —— 睿蓝蓝气球 4.69 万起售(含智能网联 + 210 公里续航)、比亚迪海豹 07 DM-i 14.98 万起(较老款降 5 万却升级智驾与续航)、蔚来 ES8 起售价破 40 万(降幅超 15%),传统豪华品牌更现 “骨折式让利”:北京奔驰折扣率 33.8%,华晨宝马达 46.4%(40 万车型实际成交价仅 21.4 万)。背后是全产业链利润压缩,价格绞杀 已从 “以价换量” 沦为 “亏本保位”。
二是供需背离加剧 “不可持续”:中国车市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仍处低位,一边是市场渐趋饱和、购买力增长乏力,一边是车企明后年销量预期仍锚定两位数增长,主要车企目标总和远超实际市场规模 —— 这种 “集体乐观” 与 “现实骨感” 的落差,注定将引发残酷洗牌。
三是质量与服务 “滞后于速度”:为抢上市窗口期,部分车企压缩研发测试周期,产品质量风险陡增;售后服务体系更难跟上新车投放节奏,消费者权益受损隐患加剧,最终将反噬品牌价值。全球汽车史上,尚无任何市场能承受如此高密度的新品冲击,这场 “新车大爆炸” 本质是 “量的扩张” 对 “质的坚守” 的背离。
更深远的问题则在于,中国汽车市场是否还能容纳如此多的新品投放?
从汽车保有量看,中国车市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从消费能力看,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仍在低位徘徊。一方面市场渐趋饱和,另一方面购买力增长有限,而新车投放速度却不断加快,这种背离注定不可持续。
根据中汽协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工作方案》,2026 年汽车行业整体销量预期为 3230 万辆,同比增速约 3%-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 1550 万辆,渗透率将突破 60%。但头部车企公布的增长计划相加后,已形成远超这一规模的 “数字狂欢”。
按照预期,多数车企对今明两年的销量预期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如果将主要车企的销量目标简单相加,总和将远超实际市场规模。
简单汇总比亚迪、吉利、鸿蒙智行、理想等头部车企,目标已达 2070 万辆,占全行业预测总量的 64%。若纳入更多企业的规划,总目标将轻松突破 4000 万辆,较实际市场容量超出 24%。
这种集体性乐观与市场现实的巨大鸿沟,正在将中国车市推向 “淘汰赛” 的临界点 —— 当头部车企需要新增百万辆产能时,本田等合资品牌却面临燃油车销量 “腰斩” 的困境,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正是行业洗牌的最生动注脚。
纵观全球汽车发展史,还没有哪个市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承受如此高密度的新品投放。中国汽车市场的这场“新车大爆炸”,既展现了产业创新的活力,也暴露了过度竞争的隐忧。正如国家三令五申反对内卷,汽车产业同样需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虽然短期内新车扎堆上市会创造销量新高,甚至可能单月突破历史记录,但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以密集上新、价格崩塌、目标虚高为特征的行业乱象,看似是政策窗口、业绩压力、资源虹吸共同催生的短期狂欢,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矛盾:量的堆砌与质的缺失形成背离,价格战的 “路径依赖” 与技术创新的 “价值缺位” 形成对冲,车企集体性的增长乐观与市场存量竞争、消费信心低迷的现实形成落差。
这场看似无序的 “新车竞赛”,最终指向一场必然的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