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观察:绝境杀出黑马 奔腾的“不可能”逆袭
中国车市的绞杀战愈演愈烈,头部品牌凭借资源与规模优势持续收割市场,留给二线品牌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二线品牌还能杀出黑马吗?在“赢家通吃”的残酷格局下,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极越折戟、合创迷失、哪吒陨落……二线阵营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不突围,即毁灭”成为冰冷现实。
困境之中总有闪光,一汽奔腾——这个曾一度被边缘化的品牌,却在2025年交出了一份令人侧目的答卷:上半年销量创历史新高,新能源同比激增近3倍,渗透率突破83%,主力车型奔腾小马一年交付破10万辆,纯电产品更首度跻身行业前十。从“悬崖边缘”到“增速黑马”,一汽奔腾正用行动撕开二线阵营的生存裂缝。
它的逆袭密码是什么?是百亿构筑的技术护城河,是覆盖全场景的精准产品矩阵,更是“喝座椅水”式的大胆营销所凝聚的用户情感。但“期中”的亮眼成绩单,远非终局。
面对“129家仅存15家”的残酷预言,以及微型车主导、盈利承压的隐忧,奔腾的背水一战,才刚刚进入深水区。这匹从燃油时代阴影中杀出的黑马,能否将“不可能”变为“新常态”?它的突围路径,为所有挣扎中的二线品牌,提供了最鲜活的观察样本。
不突围,就毁灭
过去一年,新能源车市的竞争愈发残酷。在头部车企马太效应之下,二线品牌生存愈发艰难。
由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极越汽车,本以为能强强联合,结果销量惨淡,遭遇股东撤资,产业停工。合创汽车则因品牌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品牌价值观和形象塑造,被市场无情抛弃。即便是曾经的销冠哪吒汽车,也终究没能“逆天改命”,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在自主新势力中,一汽奔腾曾是小透明般的存在,一直被“大哥”红旗的光芒所遮挡。而错失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也使其一度被逼至悬崖边缘。
2023年,奔腾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江苏悦达集团,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资本结构优化,更革新了治理机制。
据悉,混改后奔腾的决策链条缩短30%左右,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压缩,同时,薪酬体系引入超额利润分享、股权激励等市场化工具,核心团队稳定性显著增强。
集团层面,一汽明确提出要“全力做优红旗、做强解放、做大奔腾”的战略定调,将奔腾推向新能源转型的主战场。
2024年,一场全面向新的ALL in新能源化转型就此拉开序幕。走出燃油车时代的黑暗,一汽奔腾正看见新能源黎明的曙光。
6月,一汽奔腾纯电产品交付量达到1.58万辆,首次进入行业前十,跑出了超越行业的奔腾加速度;上半年,整车销售达87517辆,销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3%,超行业增速近3倍。其中,新能源产品销量达72552辆,创同期历史新高,新能源同比增长近3倍,渗透率突破83%,同比增速创历史新高。
具体车型方面,网红小车奔腾小马凭借“流量体质”,上市首年交付突破10万辆。奔腾悦意序列双子星上市仅三个月,新车交付量强势突破16000辆,其中,悦意03单月订单已达5000辆。
“新高度、新突破、新成就,一汽奔腾全面转型新能源品牌。”奔腾悦意主理人方杨自豪地宣布。
▲奔腾悦意主理人 方杨
成长逻辑
令人好奇的是,奔腾究竟是如何成长为新能源赛道“黑马”的?综合分析看来,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是构建技术护城河。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奔腾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过去三年里,奔腾斥资百亿,打造悦意序列,形成了“越影平台+逐日动力+如意座舱”的覆盖平台、动力、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内的完整技术架构。
以悦意03为例,面对电池成本占整车40%的行业困境,奔腾创新采用“平台复用+生态协同”模式。越影平台支持纯电、混动、增程三技术路线,零部件通用率达78%,较传统开发模式降低30%成本。
二是加速产品扩容。在奔腾的多个车型中,悦意系列是其拥抱用户、积极投身新能源浪潮的重要战略布局。随着悦意03、07、08等车型陆续落地,奔腾正逐步构建起覆盖A到B级、纯电/混动/增程的全场景产品矩阵。
作为中国一汽BMP超级电混首款量产车型,奔腾悦意07也被视为中国一汽七十余载技术积淀的结晶。早在1958年,一汽首台自主发动机就已诞生;1968年,全自主V8发动机投产;2001年,首台混动样车问世;直至BMP超级电混的破空而出。
三是增强用户情感链接。为了更好诠释“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理念,奔腾在营销方面大胆创新。在悦意07上市发布会现场,一汽奔腾产品CEO徐明举起一杯浸泡过座椅皮子的水,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此举不仅形象地证明了座椅材料安全环保,而且迅速引来外界对于新车的关注。
在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现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亦功和一汽奔腾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忠忱共同向悦意双子星第16001-16006位车主交付车钥匙,传递出品牌的真挚与诚意。
未竞之战
中国车市更激烈的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打响。
据国外咨询公司预测,目前在中国市场活跃的129家新能源车企中,预计到2030年,只有15家能够实现财务可持续,其余大部分品牌将面临倒闭、被收购或退出市场的命运。
这也意味着,奔腾的前路依然布满了荆棘。尽管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展露了崛起的苗头,但与头部新势力相比依然差距悬殊。
从车型结构上看,很大一部分销量仍来自奔腾小马。鉴于微型电动车毛利率普遍偏低的现实,奔腾的业绩在当前仍面临着持续亏损的境况。
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奔腾正计划新一轮投资。此次引战将重点面向地方产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中国一汽战略合作伙伴,即试图通过引入不同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的股东,实现资源整合和战略同步,为新能源转型带来多元的资源和支持,以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从悬崖边缘到赛道逆袭,从破局之艰到生存启示,奔腾的突围让人们看到了国资央企的新效率与行动力,背水一战,二线品牌也能杀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