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联手终极豪赌:以"双终身"承诺刺破行业内卷迷雾
上海车展首日,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高管“牵手”互动“定终身”,喊出了“大众出品,必属精品”、“品质不是大众溢价筹码,而是每个客户都应享受的基本权利”。然而,口号易喊,承诺难守,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是一汽-大众对成本与风险的权衡;而敢将质保拉长至“终身”,则是一场对技术、体系与用户信任的终极豪赌。
南北大众同步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绝非偶然之举。德系品质,大众品牌的金字招牌,正是其敢于做出如此承诺的底气所在。无论是精湛的制造工艺,还是严苛的质量检测标准,都让大众汽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不可动摇的信任基石。而此次“双终身”质保政策的推出,无疑是对这份信任的再次加码。
卷得起的能力来源于“传承”
“终身质保”绝非一句空谈。一汽-大众敢为行业先,根源在于其34年德系制造基因的硬核底气,死磕工艺,以毫米级“较真”铸就品质护城河。
冲压车间内,8100吨压机以3.3秒/件的速度砸下,精度达微米级,搭配六序成型工艺,确保冲压件“零瑕疵”;焊装线上,1268台机器人以85%自动化率完成激光焊接,强度比普通点焊高30%;涂装环节,20亿元投资的空腔灌蜡技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汽-大众对“德系精工”近乎偏执的坚守。
在一汽-大众的试验场,零部件测试标准处处体现“用户至上”的逻辑。车门开关10万次、底盘抗30万公里暴力驾驶、整车193万公里路试(相当于绕赤道48圈)……一汽-大众的测试标准远超国标,这种“自虐式质检”,把用户会遇到的坑提前“踩”好,正如其工程师所言:“试验高于设计,用户高于试验。”
近900家网点与“真金白银”的用户绑定
“终身质保”若脱离服务体系,终将沦为空中楼阁。一汽-大众将“长期主义”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利益。其拥有近900家授权经销商,从拉萨高原到一线城市,毛细血管式服务触达,构成了 “双终身” 质保的底层支撑。
对比新势力品牌依赖第三方网点的模式,一汽-大众的 “原厂服务体系” 优势显著,18000+服务团队构筑起行业最密服务网络。德国原厂认证工具、统一维修标准、40%从业超10年的技术老兵,让“终身质保”不再是一纸空文。
更关键的是,一汽-大众不同于行业普遍的半年或 5000 公里,将保养周期设定为 1 年或 1 万公里。以行业平均换车周期8年计算,品牌提供1次免费首保,用户仅需自费7次保养,用户可自主选择基础保养套餐,单次探岳保养约 470 元,与第三方持平,既降低用户负担,又通过原厂养护保障车辆性能,一汽-大众将保养成本与车辆保值率深度捆绑,用户每笔投入最终转化为二手车溢价,越保养越保值。此外,置换补贴反哺用户,这种“利他式”设计,直击用户对隐性成本的焦虑,形成 “用户受益 - 品牌增值” 的正向循环。
从“政策内卷”到“价值透明化”
一汽-大众的 “双终身” 质保,本质是对行业竞争逻辑的重构,撕掉“文字游戏”标签,无套路承诺倒逼行业变革。
多数品牌“终身质保”暗藏玄机:限定里程、排除事故件、强制消费……一汽-大众则率先承诺“双终身”——整车终身+原厂备件终身,且不限年限里程、全国联保。双终身将资源投向用户全生命周期,一位车主直言:“买车的终点不是交车,而是未来十年的安心。
“油电共存”时代,唯有以超长周期承诺绑定用户,方能重建信任。一汽-大众的野心,正是将“终身质保”从营销武器升级为行业标准,传统巨头转身,仍是规则制定者。
当“终身”成为车企军备竞赛的新战场,一汽-大众的答案很明确——不谈情怀,只拼硬功夫。德系工艺的死磕、服务网络的碾压、用户权益的透明化,本质上是一场对“长期主义”的极致践行。在这场信任争夺战中,敢用“终身”绑用户的,才是真正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