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弓余评车:智驾 一个应该谨慎使用的单词

——智驾需明确是辅助驾驶还是无人驾驶?

    智驾或者智能驾驶一词也是笔者经常使用的,觉得可以圆满代表汽车未来智能化的方向。但一场车祸,让我不得不思考,目前阶段,宣传汽车所谓的智驾,合适吗?事缘上星期六(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电动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车上三人全部遇难。媒体报道,遇难者是三名应届女大学生,她们从武汉去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制考试。 试着推测,这三位应届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开着一辆有“智驾”功能的汽车,作为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自然用上了“智驾功能”。小米的通报也提到: 出事的是一辆标准版SU7,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侦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公里。 

QQ20250403-105717.jpg

网友发布的事故车辆

    从碰撞时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驾驶员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制动。而没有制动又可能有几个原因:驾驶员根本没有有效接管,听到提示音,抓住了方向盘,但未有效刹车,这时不接管可能比接管还要后果严重,因为如果不接管,汽车默认自动驾驶,还有刹停的可能;驾驶员有效接管了,但没有留出足够的操作时间;或者机械故障。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

    2019年河北一辆特斯拉轿车高速上追尾前方道路清扫车,无刹车迹象,司机当场死亡。

    2024年4月26日中午3点左右,问界汽车在山西夏县段高速行驶中,与高速浇水车追尾,车内3人不幸遇难。

    智驾究竟能智能到何种程度,是辅助驾驶,还是所谓的端到端的无人驾驶,车企的宣传必须非常谨慎,不能误导消费者,以至于许多消费者以为汽车已经来到无人驾驶时代。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安全、责任和认知的讨论。尤其是“智能驾驶”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导致部分消费者对车辆的驾驶功能产生了误解,甚至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因此,有必要对智能驾驶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其发展阶段和实际应用范围,并对“智驾”一词的使用进行谨慎考量。

    根据国际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智能驾驶技术从L0到L5共分为六个级别。其中,L0为无自动化驾驶,L1和L2属于驾驶辅助阶段,L3到L5则属于自动驾驶阶段。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车辆所配备的智能驾驶系统处于L2级别。这一阶段的系统主要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例如车道居中保持(LCC)、自适应巡航(ACC)、自动跟车等功能。这些功能虽然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提高行车便利性,但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QQ20250403-105826.jpg

    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的区别:辅助驾驶系统(ADAS)是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为驾驶员提供信息支持和部分驾驶操作。例如,自动紧急制动(AEB)可以在检测到潜在碰撞风险时自动刹车,而车道保持辅助(LKA)则可以帮助车辆保持在车道内行驶。然而,这些功能并不意味着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驾驶员仍然是驾驶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

    无人驾驶则属于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车辆能够在所有场景下完全自主驾驶,无需驾驶员的任何干预。目前,完全无人驾驶技术尚未普及,仅在少数封闭测试环境中实现了初步应用。例如,百度的“萝卜快跑”自动驾驶付费出行服务在特定区域进行了商业化试运营。然而,要实现全天候全区域的无人驾驶,仍面临诸多技术、法规和社会接受度的挑战。

    “智驾”一词应慎用:“智能驾驶”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容易导致消费者对车辆驾驶功能的误解。部分车企在宣传中过度强调智能驾驶的潜力,弱化了“辅助”这一概念。例如,一些车企宣称其智驾系统可以实现“点对点导航驾驶”,却未明确指出该功能需要在高精地图的覆盖范围内,并且仍需驾驶员的实时监控。这种宣传策略可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智驾系统能够在任何场景下安全运行,从而放松警惕,甚至诱发脱手驾驶或分心操作等危险行为。

    因此,建议在宣传和使用中明确区分“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对于目前大多数处于L2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应强调其辅助性质,明确告知消费者在驾驶过程中必须保持警觉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此外,媒体和行业专家也应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应用范围。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大多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警觉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因此,对于“智驾”一词的使用应持谨慎态度,明确区分“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只有在技术、法规和社会认知等方面都达到成熟阶段后,无人驾驶技术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广泛应用。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相关阅读